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父母总转发虚假信息?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前两天当我的朋友圈被黑人白人之争、《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及各种疫情状况刷屏的时候。我发现朋友入山浮海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不管怎么跟他的母亲强调,不要听信有些谣言,但是他妈妈还是经常会发给他一些完全不知道来源的信息。
我一看哑然失笑,这不是我们家族群里刚刚也转发过的信息吗?我暗地里猜测这样的信息,虽然没有出现在朋友圈,但是在许多人的微信群尤其是家族群里也同样刷了屏。
而我阿姨也曾经一度私信问我,忧心忡忡地说,哎呀,现在国外这么乱,感觉又是病毒又放火的,应该怎么办呀?
前两天有一篇文章特别的火,叫做《没有智能手机,你还能让我去死》,讲的是很多偏远山区或者农村里的老人们,没有智能手机,不能扫码,因此失去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
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很惨,有了智能手机的老人情况也并没有好多少。你们难道不明白:老年人的问题根本不是有没有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不管有还是没有,都变成了许多老年人的一个大坑:
认真阅读一下家族群,他们转发的都是各种养生和“人生智慧”的鸡汤,那些养生方法来自于热衷用加黑加粗加感叹号和五颜六色字体的自媒体公号,全是权威的“丁香医生”辟过谣的小道信息;另外他们热衷于转发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都是没有信息来源,全靠copy-paste来转发的那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不管学历有多高,所谓的“知识盲区”总是存在的,但是长辈们不像我们,是几乎和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哪里会懂得什么“自媒体吸引眼球”“网络时代的浅显化和猎奇化”等道理。
相当多的老人不知道,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不一样。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所有的消息都来自于传统媒体,因此是可信的。他们不知道自媒体不是公信力媒体,至少绝大部分不是。
换句话说,那些在我们的互联网生涯中,早已被辟谣一万次的消息,对于新新接触互联网的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这个新鲜的世界超越了他们过往许多年的人生经验,他们还只是互联网世界不谙世故的baby。春节的时候回家,妈妈跟我吐槽了一番这个那个,问到身体情况的时候,她支吾了半天说,去年年中有一段时间眼睛特别干,怎么都不舒服,后来就自己上百度去搜索,找到了一个好远的医院,花了两个小时坐车到那边,结果医生说需要动微创手术,2000多块钱,妈妈因为心疼钱就坐车回来了,后来还是去了北碚的一家三甲医院,开了一个十几块钱的药膏,不到一个月就治好了。
我听了以后特别心疼,差不多用吼的声音跟她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用百度,不要用百度,那上面好多都是竞价排名的莆田系医院。生完气之后,仔细一想我们看到的那些新闻,被百度间接害死的魏则西事件等等,他们未必能看得到。
以我家为例,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在身边,他们并没有一个桥梁(媒介)去了解真正靠谱的信息,最大的信息来源就是身边的人和新闻联播。
大概这是一件极其无奈的事情:信息化的发达,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同时泥沙俱下,一旦缺乏监管,总有人会因此中招,就跟病菌容易侵袭抵抗力弱的老人孩子是一样的道理。
前段时间,我们推送了《别信网络谣言了,真实的意大利防疫是这样的》这类文章,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迷信国外的一切都是差的,中国的一切都是好的?就是因为人类对于身处的世界并非全知全能,除了对自身环境的判断,其他的就靠对信息的主动吸收和接纳,但是相当多留学的人,出国之后依旧坚持路径依赖,只会去看那些国内战狼似的公号,身处世界却并不去了解世界,所接受的信息就必然出现偏差。
一个人的信息获取的质量基本上决定了人生的质量,你获取的任何信息都会对你的思维方式造成影响,而你的思维方式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世界观,决定了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然而那些连获取信息的途径都难以打通的人怎么办呢?
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在现代社会立足的根本了。而这些能力基本都建立在对各种各样App的熟练使用上。
像我父亲毕竟是大学本科毕业,很愿意去敞开心扉了解世界,用微信什么的不在话下,然而对于旅游或者购物类App的,就完全不会。有一次我妈妈小心翼翼地问我,能不能把使用淘宝的过程给她写下来,好不容易教会了以后,当听说如果收货后不满意,需要发起退货,一听到后面这些步骤,我妈就傻眼了,“太麻烦了”,她说。
我每次回家,没有子女的二姨和儿子不在身边的小姨,总会有一大堆的手机问题需要咨询我。她们出门出得少,如果不会使用飞猪携程,就只能走路去火车站、机票售票处去买票,同样,因为不会预订酒店,而酒店大多数只认预定的折扣价,她们还要到店用更高的门市价才能入住酒店。
这两天,骚客文艺读者群的@teamradio 说,他父母年过七十,还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因为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有很大影响,至今没有随申码,不能进有屋顶的场所,而且即使帮他们填好,过一段时间就会需要重新认证,这些过程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嫌麻烦,更别说是老年人了。
同样是骚客文艺的读友@廋头陀 说,她父母65岁,她强烈建议他们办了网银,这才发现银行对老人开网银也有限制的,要70岁以下的,但是银行并不会考虑这些。老人的资金额小,消费少,不会办理信用卡,也不是优质客户,还要柜员服务。所以现在去银行,满满当当坐着的都是老年人,甚至是看上去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
我问了周围很多的朋友,如果在没有年轻人协助的情况下,老年人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微信不敢绑定银行卡,出门不会用滴滴,很多都处于这种与便捷社会背道而驰的“野生生活状态”。
我后来想了一下,当年我学习使用五笔打字的时候,也正经地去训练班学习了一个月。很多东西出来得太快,又需要熟能生巧,简单的东西掌握起来容易,可是在二三线城市的老人们,没有经常使用某项科技的必要,又没人教,很容易就形成恶性循环。
包括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疯转的一篇文章,说是有个人坐公交车,遇到一对父子要坐车,但是手机上的支付宝不能刷码,司机就要赶他们下车,给现金也不行,帮忙看了智能手机,支付宝就是无法绑定银行卡,最后这对父子还是被司机赶下了车。
当然,总有些年轻人觉得,没有智能手机,和有智能手机但是使用得不够熟练,或者不懂辨别信息的老人是“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大概,说出这些话的人还太年轻,或者说忘记了一点:所谓的人文关怀不仅是理性层面的技术支持,更应该有同理心、同情心。
曾经写下过《失明症漫游记》的作家若泽·萨拉马戈说过:“这个世界太糟糕了,几乎所有人都在理智上成了盲人,因为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睁眼去看世界。”
前两天,雪村老师在朋友圈发过一段关于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假的感叹,从中摘录一点供大家参考:
一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读者怎样评判真伪?
1、作者是不是亲历者?如果是,他的记录就有很高的材料价值。
2、同上,他的记录是第一手的见闻,还是通过他人的转述?如果是第一手的,那就有较高的釆信价值,如果是道听途说的,其价值就要打个折扣。
3、有没有人提出可供证伪的材料?如果有,那就要进行交叉验证。如果没有,那么亲历者的陈述就应予以重视。
4、同上,如果他的记录对某些人不利,这些人及其家属有没有提出反驳?如果没有,那么远方之人就没必要认为作者是在捏造诬蔑。
5、一个人的人的记忆未必准确,在没有可证伪的材料时,可以揆诸现实与理性:他的记录中有没有明显的事实错误?如果有,那么他所讲的就应当存疑,甚至排除在外。如果没有,那就应该重视。
6、同上,所者所讲的事情和观点有没有明显违背常识之处?如果有,那就存疑,如果没有,就应该重视。
7、我们对过往历史的了解,很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回忆和记录。
8、新闻媒体报道重大事件,很多也是基于这样的回忆和记录。
9、法官或陪审团在审理案件时,往往也要听取证人证言。
……
12、诚实地承认自己判断错误,比固执强辩要好得多。
13、大多数人都是固执己见的,这几条感想也不是想说服谁,大家看看即可,不必恶言相向。粗魯的言论除了伤害别人,也有损于自己。
当然,在我们这样泥沙俱下的社会里,所谓的真相有时候连智者都判断不清,没有定论,更何况是检索能力更弱的老年人们。
我不清楚老年人是否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在我们的家族群里,即使是某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到今天也相信“冠状病毒是美国人密谋的”这样的阴谋论,又怎么能指望比他们更没有判断力的老年人呢?
木心笔下“从前的日子”大家都是相同的途径获取信息,然而科技时代的到来,人生阅历的相当一部分要来自于网络,当这些难以获取的时候,他们的社会性将会被抹掉,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将一无所有。人是群居的动物,当一个人处于信息的孤立状态时,这种隔阂给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而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难道不应该用更多的责任感,去接纳他们,带他们上路,而不是让他们“自生自灭”吗?
有时候我觉得,所谓的科技进步,并不一定是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一个过程。科技越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就越快——很多时候这种飞速发展是以一种蛮不讲理的方式来前行的,甩掉了本该一起前行的人。
所以,掌握科技进步的人们,当有所思:飞速前进固然重要,也不期望这个前进会停下来等着什么人。但是但是至少要让这进步可以扶老携幼,一起前行,而不是冷漠甚至冷酷地把父母们推下车。- 推荐阅读 -
值班主编 | 刀哥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902 篇文章
- END-
听说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的规则,如果不想错过我们,请将骚客文艺打上“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如果喜欢劳烦点个“在看”。这样,我们每次的新文章推送,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